
化工重大危险源(如储罐区、生产装置区)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与底线。雷电作为具有巨大能量的自然现象,其带来的直击雷、感应雷及电磁脉冲效应,极易引发灾难性的连锁事故。传统防雷措施(避雷针、接地网)作为一种“静态被动防御”,无法应对雷击发生前的风险预控需求。
为贯彻 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技术规范》(GB17681-2024) 等国家强制标准,构建“监测、预警、防护、应急”一体化的主动安全防线,建设雷电预警与安全防护系统方案势在必行。

一、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
设计目标:
风险可知: 实时感知大气电场变化,精准定位雷电活动。
预警可发: 提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出分级预警,为应急响应争取黄金时间。
防护可靠: 建立“天空地”一体化防护体系,确保雷电流安全泄放。
管理可控: 实现安全风险的智能化、平台化、闭环化管理。
设计原则:
先进性: 采用大气电场仪与三维闪电定位等成熟先进技术。
可靠性: 关键设备冗余设计,系统具备高可用性。
扩展性: 支持与园区现有应急指挥、消防、DCS等系统无缝对接。
规范性: 严格遵循国家防雷、化工安全及电气安装相关规范。
二、 系统架构与核心组成
本系统由“端-边-云”三层架构组成,实现数据采集、分析决策与联动控制的闭环。
| 层级 | 核心组件 | 功能描述 |
| 感知层 (端) | 大气电场仪 (ZP-AEFI01) | 监测局部静电场强,实现雷电“萌芽期”的临近预警。 |
| 智能全波形三维雷电预警站 (ZP-FW3LL) | 精准探测闪电位置、强度、移动轨迹,实现区域雷电态势感知。 | |
| 边缘层 (边) | 智能防雷箱 & 数据采集网关 | 提供电源保护、数据汇聚、边缘计算及协议转换功能。 |
| 平台层 (云) | 雷电预警与安全防护智能监管平台 (TG-V2.0) | 进行大数据分析、风险研判、预警发布、设备管理与应急指挥。 |
三、 核心功能特点
临近预警: 基于电场突变,提前15-30分钟发出一级(关注)预警。
实时报警: 雷电进入警戒区域,立即发出二级(行动)报警。
趋势研判: 结合气象数据,预测未来0-2小时雷电活动趋势。
系统预警信号可自动触发关联应急流程(如:暂停高危作业、启动应急广播、联锁切断非核心电源)。
在指挥中心大屏实现雷电态势“一张图”可视化展示。
对接地电阻、SPD状态、设备在线率等进行实时监测与诊断。
生成安全运行报告,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四、 实施部署要点
五、 质量、安全与服务保障
质量保障: 严格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,所有设备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。
安全施工: 持有高空、电工等特种作业证书,执行JSA(作业安全分析),确保施工零事故。
服务体系: 提供7x24小时技术支持,定期巡检,并承诺快速的现场应急响应。
本方案将传统“孤立的”防雷工程,升级为 “感知-预警-联动”的主动式安全神经系统。它不仅满足国家法规的强制要求,更通过技术手段前移安全关口,有效降低因雷击导致的非计划停产与安全事故风险,是化工企业实现本质安全与智慧化管理的关键投资。

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010号